新闻中心

审时度势 发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须三思而行

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市场的必然趋势,也正因为这一点,新能源这块蛋糕也显得愈发诱人。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,更是如此。目前,国内不少零部件企业都在谋划如何分一杯羹。据悉,上百家民营企业已展开“豪赌”,誓要先人一步攻克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这一“阵地”。

  比如,已在化工领域驰骋十多年的多氟多,近来就正式涉足锂电池行业。为此,其甚至计划拿出去年公司营业收入的两成左右——2.12亿元,主攻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。只是,有分析称,面对国内锂电池电解液、正负极材料、隔膜材料、电源管理器件方面的技术瓶颈,多氟多的未来命运,实在难料。

  对此,笔者既为这些企业的胆识和魄力所折服,也确确实实地为他们的未来捏着一把汗。因为,新能源三个字,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。特别是在当前尚无明确技术标准的前提下,企业如此集体冲刺,必然需要承担不小的风险。

  仅仅横向对比来看,由于新能源汽车项目而备受瞩目、发展神速的比亚迪,今年以来的市场表现就极为平庸。其新能源汽车项目的进展不尽如人意,一时间让很多人都大跌眼镜。而这也警示后来者:新能源是个好东西,搞起来却并非轻而易举。

  若将问题纵向去看,则会引出另一个疑问:一直以来都在关键零部件领域缺乏建树的国内企业,真的可以借“新能源”实现弯道超车吗?要知道,传统汽车零部件技术的高低,往往意味着企业技术实力的坚实程度。从这个角度讲,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前途,又会多上一份艰辛。

  并且,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市场走势,与政策有着密切的关联。眼下,虽然有政府补贴和各地发展规划,但在技术路线尚未彻底明晰的今天,企业的“选择”到底能在日后享受多大程度的政策支持,依然不可预知。

  所以,笔者认为,国内零部件企业,特别是中小型民营零部件企业,角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市场的脚步,要走得更稳一点,其不妨多点调研、多点思考,三思而后行。草率上马相关项目只能弊大于利,若一旦资金链因此受到“束缚”,更是难免株连企业日后的发展规划,得不偿失。